突尼斯

深度龙象之争合作还是对抗,中印关系会


作者:刘一栋

来源:壹说ID:domynews

中印这两个大国目前都取得了稳定住了其主要对手的局面后,都有了腾出手来较量一番的底气了。

(一)

由于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印度就像一把利剑一把插在印度洋上,但在印度洋上最为关键的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好望角这三个锁钥之地,印度并没有决定性的发言权,甚至可以说印度在这些地区影响力几近于无。只是在马六甲海峡西侧,印度由于拥有安达曼群岛并且驻有重兵,才在马六甲海峡保持了一定的威慑力量。

而位于印度洋上的中东地区,从五次中东战争算起,到之后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印度也都从来没在其中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直到近些年来,中东地区的热点之一“伊朗核问题”,印度洋上的另外一个大国伊朗与联合国五常外加德国召开的几轮谈判,也同样找不到印度的身影。从这些角度来看,印度与媒体上宣称的“印度洋上的霸主”身份并不相符,或者说还有不小的差距。

印度洋由于牢牢被欧亚大陆与非洲和大洋洲包裹着,可以称得上是欧亚大陆的内湖。不但是连接欧亚大陆几大地区贸易的重要海运通道,印度洋上的中东地区的石油更是关乎到世界经济的命脉。如果说美国这个欧亚大陆以外的国家只要牢牢控制住了太平洋与大西洋,便能控制整个世界。那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只要控制印度洋,就能控制住整个欧亚大陆。其实无论是太平洋、大西洋还是印度洋,真正的霸主只有美国一个,在这些敏感的地区与锁钥之地,世界霸主又岂能轻易容他人染指?

印度虽然与“印度洋上的霸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南亚霸主”这个称呼却是实至名归。

(二)

在谈南亚之前,笔者想先阐述一项个人观点。巴基斯坦虽然是个地区大国,但笔者并不认为他是个南亚国家。

与巴基斯坦接壤的四个国家除了印度之外,背后的伊朗是中东国家、另外一个阿富汗则是中亚内陆国家。东面的中国新疆,也是中国伸入中亚的省份。而除了印度之外,巴基斯坦与最近的南亚国家马尔代夫则有着两千公里左右的海上距离,与斯里兰卡与之前同属一国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距离则更为遥远。而巴基斯坦与不丹、尼泊尔这两个国家,不但陆上没有接壤,连海运通道都没有。并且包括孟加拉国在内,巴基斯坦可以说在这些南亚国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力。反而巴基斯坦离海湾诸国却近在咫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与这些同属伊斯兰文明圈的国家都要比南亚国家联系紧密得多。

中国现在与巴基斯坦携手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与瓜达尔港,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打通国内与中东的能源通道与将中国的经济、政治影响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到中亚。所以笔者并不认为巴基斯坦能称得上是一个南亚国家,至少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

撇去了巴基斯坦这个强劲的宿敌,印度在南亚地区再没有值得一提的对手。即便将剩下的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相叠加,无论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规模还是国土面积与人口总数,印度都数倍乃至数十倍强于这五国总和。南亚五国无论是在文化传承还是国内政治现状,也都深受印度影响。印度对南亚五国的影响力,要远胜于中国对东亚诸国的影响力。

(三)

谈印度的对外发展战略,中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中印这两个大国,虽然分处东亚与南亚。但由于各自的领土面积实在太过庞大,有着两千多公里的漫长边境线,其中的争议领土就胜过了许多中小型国家的国土面积,高达12万平方公里。这就预示着两个大国先天就存在强烈的地缘政治冲突。这也直接导致了两国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为了争议领土大打过一场。

近年来两国都在各自的经济、军事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综合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幅攀升。随着在尼泊尔、洞朗地区、与马尔代夫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西方媒体期盼的十多年的龙象之争,看来即将成真。并且在各类媒体的描绘下这两个大国的对抗、竞争也似乎越来越呈现冷战化的苗头。

(三)

笔者年左右开始浏览各大门户网站与BBS,印度从来都是中国网民热议的对象。但这种热议客气点的是对这头比我们落后的南亚大象表示不屑一顾,不客气点的就是各种调侃、嘲讽并且辅以各种段子大肆的加以嘲笑。当然印度国内的媒体也没好到哪里去,事事都喜欢与中国很自信的比较一番,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其实撇开双方在各自国内媒体与网络上的种种杂音,仔细观察冷战后到10年左右中印关系与边境问题,可以说是相当平稳的。在洞朗危机之前,通过各类媒体的报道笔者才得知中国驻藏的部队规模才约两万人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西藏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实在太过恶劣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中国军事力量极速增长的当下,在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西藏才驻扎如此少数量的军队,表明冷战结束之后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印关系远没有两国各类媒体炒作的那么紧张。

冷战刚结束的年,两国便同意通过里普拉克山口开展边境贸易。

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印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年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中国正式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同时开始着手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开始建立特别代表会谈机制,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战略:“先确立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再确立落实指导原则的框架协定,最后在地面上划界立桩。”并且印方首次提议中印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作为贸易过境口岸。

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双方在尊重年三步走战略的原则下,达成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并且开放乃堆拉山口的步伐加快。虽然开放日期从原定的年10月推迟,却也只是由于自然环境过于恶劣,而导致相关配套工程进展缓慢。年7月6日,中国和印度宣布重新开放连接中国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恢复这条中断40多年的边贸通道。

在笔者的记忆中,冷战结束之后到年4月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帐篷对峙”之前的这段时期内,中印双方在边境线上并没有爆发过什么军事对峙,或者说没到引发两国媒体注意与外交层面的这种程度的军事对峙事件。

而反观同时期的中美关系与印巴关系,中美之间年发生的银河号事件、年爆发黄海对峙、年的台海危机,还有南联盟使馆被炸与之后的南海撞机等一连串极其严重的事件。印巴之间则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在年爆发的大规模卡吉尔军事冲突,双方各自死伤数百人。印巴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小规模军事冲突更是连年不断、延续至今。

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便能发现同时期的紧张的中美关系、印巴关系与中印关系不能同日而语,即便是对比同时期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中印关系都要显得相对平稳的许多。

(四)

在这个时期内印度并非没有诱惑,年5月印巴双方顶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进行连续核试验,因此遭受了一系列国际制裁。但时隔不到两年,年3月便都迎来了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访问。而这其中的重头戏自然是印度,克林顿在访印期间,两国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把印度拉回了国际政治舞台。此后的布什政府发挥的作用更为关键:在印度没有加入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情况下,布什政府便给印度“开绿灯”,与其签订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年3月布什总统访问印度的意义在于,美国以“破例”的形式终结了印度有核国家的“贱民身份”,事实上认可了印度核武国家的国际战略地位。

美国这位“世界警察”之所以对印度再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后,却如此异常的宽容,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出于美国“联印遏中”的战略需要罢了。在此期间,西方媒体也开始大肆炒作“龙象之争”的话题。但当时精明的印度却并没有轻易咬美国的钩,反而借着美印关系趋近之势,与中国在外交层面展开了谈判,且取得一系列有益于双方的成果。

这些成果并不能代表了中印关系就此彻底缓和或者上互相不在具有地缘政治上的冲突。

在此期间,中印双方也经历了“印巴核试”与“印度入常”等问题造成的双边关系上的波折。只不过从印方的角度而言,在没彻底解决或者压制巴基斯坦之前,与中国交恶实在不智,尤其是在军事上的大规模对抗。

虽然中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领土争议,但中国自冷战结束之后,面临的军事压力主要来自于东部与南部的沿海地区。说白了双方都不愿在冒着两线开战的情况下,再在中印边境线爆发冲突或投入太多精力。

其二,中印双方虽然有着巨大的地缘政治冲突与领土争议。但两国无论在地缘政治还是地缘经济上的发展方向不同。印度始终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南亚地区霸主,进而将整片印度洋变成其内湖。而中国则需要整合东亚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局势,进而与对岸的美国在太平洋上分庭抗礼。中印双方在没完成自身最主要的战略之前,都不想再竖强敌。

其三,冷战之后虽然中印双方虽然发展情况有很大的落差,但双方都处于高速经济发展期。中印双方都有着稳定周边局势,来最大程度把精力投入到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

其四,中印双方彼此都明白,中印之间起了直接冲突,无论谁胜谁败,或者说谁取得了优势。最大的受益者却无疑将是隔岸观火的美国,而自己在直接对抗另外一个大国时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这四个原因笔者总结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做到就难了。中印两国做到这些,除了双方都在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了异常冷静的头脑与有着相当的战略定力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大国能完完全全的称得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

(五)

目前地球上有着多个国家与地区,但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能当得起“独立自主”这四个字的国家与地区绝不会超过两位数。印度原来的宗主国、联合国五常之一的英国来说,到了二战后就亦步亦趋的紧跟美国行事,打着美英特殊关系的旗号,沦为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最为忠实的一名小弟。

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虽然在紧跟美国时没英国这么的高调,却也相差不远了,在东亚事务上更成为美国搅合中国最趁手的一根搅屎棍。并没美日关系比之美英关系更为的不平等。

而欧洲大陆上的法德这两个国家,虽然在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之前,十分有个性地站在了当时俄罗斯一边,在外交上旗帜鲜明的反对了美国一把。导致当时的美国都不敢将在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提案提交联合国,法德很出风头的被当时的美国称呼为“老欧洲”。但转眼到了年,法德领导人双双换届之后,这两个国家就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开始紧跟美国,折腾起了“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结果随着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强人政权的倒台与叙利亚陷入持续性的内战,数以百万计的中东难民涌入欧洲。“伊斯兰国”的恐袭也接二连三的在欧洲各国发生。而且在分担难民数量上,欧盟各国至今争议不休。并且难民问题成了当时英国在国内举行脱欧公投时,民众选择脱离欧盟的一个重要原因。

法德为美国首当其冲在自己的家门口——地中海南岸放了一把大火,结果却烧到了自己的屁股,这着实可笑。在乌克兰危机之后的对俄关系中,法德这两个大国更是需要通过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来抵御俄罗斯的威胁。相比起这些世界老牌强国来说,印度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性强太。仅凭这一点,笔者就认为印度应该获得中国的尊敬与重视,而不只看见其种种落后之处,始终抱着轻蔑姿态的调侃与嘲讽这位大块头邻居。

而在中国周边能真正称得上大国三角关系,只有“中美俄”与“中美印”这两组大三角关系!

(六)

不过中印之间这段维持了20多年的稳定期,近年来却出现了不小的波折,并呈现出逐渐走向全面对抗的趋势。

导致中印关系出现变化的原因也并不复杂。由于冷战后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印度,到了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是五倍于印度。这直接导致了双方在综合国力的对比上发生了严重倾斜。

局面逐渐失衡的印度最先做出反应。年,印度在边境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即我国的藏南地区)组建了一支人侦察兵部队,同年印军宣布再向藏南地区新增派两个山地师。而我们在中国在经济、军事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绝然不能忽视印度在冷战之后也取得了经济增长,远快于西方发达与同类发展中国家的成绩。

在中印力量出现倾斜时,印度对其宿敌巴基斯坦的力量对比上也取得了明显的优势。无论是GDP还是每年的军费开支,现在的印度都在巴基斯坦七至八倍以上。虽然印巴边境目前仍是炮火不断,但巴基斯坦在印度各方面力量数倍于己的情况下,决不会主动挑起与印度的大规模战争。

简而言之就是,中印这两个大国目前都取得了稳定住了其主要对手的局面后,都有了腾出手来较量一番的底气了。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日益壮大,无论是出于经济还是政治的需要,也必然加速往东亚以外地区扩张影响力的步伐。而印度洋与南亚地区作为中国相邻的大洋与地区,势必首当其冲受到中国扩张的影响。

稍微了解下中国在年正式提出的“一带一路”便能发现,几乎是在印度周边兜了一个大圈子。反之亦然,在印度经济在获得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势必往近在咫尺的东南亚地区谋求扩张。而这两种情况正在同时发生!

西方别有用心宣传了多年的“龙象之争”,在中印两国彼此克制多年之后,到了今日已是不可避免。

(七)

笔者关心的则是在于中印这两个大国之间会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在地缘政治上的角力。随着中印在洞朗地区发生长达两月有余的军事对峙,与双方在洞朗地区之外的大规模军事调动,以及近期由于马尔代夫政局动荡,各类媒体描绘的中印之间在印度洋上的军事较量,似乎中印这两个核国家之间的“龙象之争”更趋向于全面的军事对抗。

从某种角度来看,现在“中美印”大三角关系,像极了七十年代“中美苏”的大三角关系。七十年代的苏联正处于高速扩张期,在力量对比上逐渐扳回了“古巴导弹危机”时对美的劣势。而当时的美国却正深陷“越战”的泥潭。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才有了“小球推动大球”的尼克松访华,冷战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也演化成“中美苏”大三角互动。

由于现在的中国得益于整整四十年的经济高速成长,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呈现出了逐渐向中国倾斜的趋势。现在的美国又像当年深陷“越战”泥潭一般,陷在伊拉克与阿富汗的两场战争中不可自拔。印度这个南亚大国又像当年位于苏联远东侧后方的中国一般,雄踞中国大西南边陲。当年的苏联为了应对中美联手的局势,只得在欧洲核心地带与北约高强度对抗时,抽出极大的战略力量在漫长的中苏与中蒙边境上,陈兵约万与中国这个大国对峙。由于中亚、外蒙古、远东等地区远离当时苏联的经济与工业中心欧洲地区,并且由于自然气候地理、条件恶劣,苏联在远东维持同等规模与质量的军队,要远比在欧洲花费的多。

笔者虽然没有收集到相关苏联在远东地区历年来的军费开支数据,但从珍宝岛冲突到冷战结束这二十多年来,苏联长年累月的维持远东地区如此庞大规模军事力量的花费,恐怕不亚于为了应对里根在年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上的花销。

要提醒诸位读者,现在的“中美印”大三角与当年的“中美苏”大三角的一些关键性的差别。

第一,现在的中美力量差距,尚远不及当年的苏美力量差距。

第二,现在的中印力量差距,比之当年的苏中力量差距要小的多。

第三,无论是中印争议地区的西段还是东段,这两个地区不但都远离中国的经济、工业中心,其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要远比苏联时期的中亚、外蒙古、远东等地区更为恶劣。

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不远,而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及当时能与美国全面对抗的苏联。看到这里诸位读者应该不难得出答案,未来的中印关系绝不会像许多媒体渲染的一般走向全面对抗、尤其是军事对抗的模式。即便有这样的苗头,中国也应该尽量避免,以免重蹈苏联的覆辙。绝不能陷入国外别有用心的宣传与国内为博人眼球的媒体思维。

(八)

目前中国在印度洋与南亚地区的扩张模式,是在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框架内,以经济扩张模式为主要手段。如果中国的“一带一路”到了哪个地区,激励的军事对抗就会蔓延到哪个地区,没有了平稳的地区局势,“一带一路”还赚什么钱?这不但成了赔本的买卖,沿线国家也绝不会欢迎我们去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当然,也不能否认如果没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手段,这类远离本土的经济扩张也就像是建在沙滩上的大楼一般,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大楼就哗哗啦啦倒下了。中国既要在印度最为敏感的后院南亚地区与周边印度洋地区大搞经济动作,又要在这极为敏感的地区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又不能触怒印度这头南亚大象,以免其作出什么过激反应。这正是中国如何拿捏“中美印”这大三角关系中的最为关键与微妙之处了。

虽然中国由于综合国力大幅度上升导致的中印力量对比失衡,并开始染指南亚事务,触动了印度最为敏感的神经。中印之间比之冷战后平稳时期的格局已然发生了变化。但站在印度的角度,同样与中国一样不愿两国陷入全面对抗的境地。

第一,莫迪能在印度国内高票当选,就是因为出色的治理经济的能力。印度在莫迪政府治下的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已然速度超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一旦在南亚地区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国全面爆发如冷战模式的军事对抗,首先倒霉的就是印度。说到底南亚是印度的家门口,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谈何发展经济?况且印度选择与中国爆发冷对抗的同时,在北方印巴边境线上就有极大可能面临大规模热战的爆发。

第二,目前除了不丹之外,中国与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与尼泊尔这四个国家全面发展大规模经济合作关系。但这四个国家除了希望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提振本国经济外,也只是抱着能靠中国来制衡印度在本地区的影响力而已。说白了这四国还是搞小国最擅长的大国平衡外交,并没有全面倒向中国的趋势。目前来看,包括最近动荡的马尔代夫,都还没有接受中国在本国驻军的可能性。印度如果选择武力来打断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模式,也只能先选其中之一动手。不过如此一来,必然会引起其余三国的警觉,反而加快了全面倒向中国的速度。这反而使得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会大幅倒退,得不偿失。

第三,虽然由于中国的扩张,印度在自家后院南亚地区,逐渐失去了以往一言九鼎的影响力。但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对抗、竞争日渐加剧,使得印度在“中美印”大三角关系中占据了主动的地位,反而在整个印度洋上的大格局中变得有利。

拿最近印度在伊朗投资查赫巴尔港来说,撇去与中巴瓜达尔港竞争的问题先不谈。在如今美伊关系最为紧张之际,即便是欧洲诸国都不敢冒着得罪美国的风险在伊朗有如此大手笔的经济投资,而印度却轻而易举做到了。如果美国没有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需要,又怎么可能对印度的如此举动视而不见?

而印度为了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全面竞争,在年提出的“亚非发展走廊”概念时,又得到了世界第三号经济强国却离印度快十万八千里的日本的积极响应。虽然日本在这其中也有自己的经济考量,但谁也不能否认,印度这也是托了能与中国竞争的福,才能在自己的“亚非发展走廊”战略中获得日本这个经济上的强援。印度提出的“亚非发展走廊”战略在投资规模与实质内容上虽然远远不及中国的“一带一路”,但施展起来却也少了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的处处掣肘。

如果印度与中国全面交恶,势必失去目前在“中美印”大三角关系中的主动的地位,只能全面倒向美国,届时只能处处得看美国脸色行事。现在印度的选择是在中美两边尽可能的骑墙,这也是大三角关系中最能左右逢源的姿势。

(九)

年东段的洞朗危机与西段的班公湖对峙虽然使得当时的中印关系跌落到了谷底,并导致了双方在边境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但当时中印对峙并没有像印巴边境那般一言不合就动枪动炮打起来,最紧张的时候也不过是中国军人飞踹了印度军人一脚,最后也是印度率先做出退兵举动。并且在危机结束时隔不到一个月印度总理便访华,出席在中国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印度的退却虽然有目前在综合国力上尚远逊中国的因素,但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印度政府在中印关系最为紧张的时刻还是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力,与并不想与中国全面交恶的战略考量。

目前还没有结束的马尔代夫政局动荡,印度同样保持了一定的战略定力。马尔代夫对于印度而言近在咫尺,而离着中国最近的海南岛却有着四五千公里的海路。马尔代夫的军事力量在南亚五国中是最弱的,印度一旦动手将毫无还手之力。以现在的印度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不会背负什么外交上的压力。马尔代夫未来的局势未来会向哪个方面发展,笔者还不敢断言。但目前印度政府之所以没动手,一是不想刺激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其余三国,以免引起这三国的警觉加速靠拢中国。二是还有信心在未来在马尔代夫政局中扳回局面。毕竟印度在马尔代夫方方面面的渗透要比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中国强多了。三是再看看马尔代夫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是否会真正的触及其底线。

笔者还要提醒读者注意,虽然目前印度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极为警惕。但目前公开反对的只是“中巴经济走廊”而已,因为这条线路穿越了印巴之间的争议地区。而在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时,最大的成果就是两国政府在推动建设“中缅孟印经济走廊”方面达成一致。虽然这事之后就再无消息,究竟是中国还是印度又或是缅孟两国中的哪个国家发生了问题。但这给笔者的启发不小,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最终目的还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站在印方的角度只要不影响其国家安全问题,想来也是乐于参与这种携手所在国一同发展经济的战略。

大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目前印度在经济上虽然远不及中国。但因其国土广袤、人口基数庞大与目前经济也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趋势等因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成为仅次于中美欧的世界第四大市场。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印度这个大市场周围绕了一大圈,却没有将其纳入其中,从经济角度来看是否有些欠妥当?而且中国擅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印度目前本国经济中的一块大短板。在这方面两国正好有着巨大合作利益空间。

当然,这些笔者的美好设想,由于涉及到许许多多细节问题与中印双方出于方方面面因素的考量,这就不是笔者这个局外人所能深入探讨的了。但我们也要看到,去年印度总理莫迪拒绝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时,印度国内却有着不小的反对声音,这其中包括《印度斯坦时报》与《今日印度》这样的主流媒体,还有印度国内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与媒体人发声。显然印度国内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也不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两国能在这方面携手,印度国内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础的。

(十)

对中国来说,虽然与印度有着巨大地缘政治冲突与领土争议。但我们能在“中美印”大三角关系中越能拉进与印度的距离,就能使得美印之间的距离越远。

中国面临最坏的局面就是美印两国的完全联手,就像当年“中美苏”关系中的苏联一般。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在印度洋地区不断增长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影响力。但在南亚这个印度最为敏感的地区,中国还是要顾虑印度的感受,尤其是像设立军事基地这样的举动一定要慎之又慎,以免印度做出过激反应——南亚之于印度,就如当年的乌克兰之于俄罗斯一般。中国目前对比印度也没有西方国家对比俄罗斯这么悬殊的优势。中国能将与南亚五国的经济关系越紧密,就是对印度最大的制约,也最有利于我们。

中国还应该最大程度地将印度纳入到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在共赢的前提下使其在经济上最大程度地受惠。这是避免中印之间滑向冷战式的全面对抗模式的最好办法。甚至笔者可以在大胆发挥下想象力,“一带一路”与“亚非发展走廊”在全面竞争的同时,是否还能在某些地区中印携手搞些合作?毕竟这类计划的内容是大同小异的,同样建成一个港口,如果能同时通向中印这两大市场,不是1+12的效果吗?这也能避免了中印之间一些不必要的竞争。

无论是在中国的网络还是正规媒体,一提起印度往往都是抱着不屑与轻蔑的态度。在网络上更是对印度各种“黑”,无论关于印度的什么文章,总是曝其极为落后的一面,然后便是各种调侃与嘲讽。印度虽然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在国内建设与国民素质上更是不能与中国周边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但必须要强调的是:中国所有邻国中,印度是除了俄罗斯外的唯一大国!

即便是像日本这样的经济、军事强国,只要中美之间的较量一旦出现分晓,又或是中国只要在南海与台海获得控制权,就能掐其咽喉使其乖乖就范。而印度这样的国土面积大国,再加上其极佳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很难靠硬实力将其完全的压服。况且印度还是个有核国家。这就像冷战后西方国家能轻而易举的肢解南斯拉夫,与通过颜色革命让前独联体国家乌克兰、格鲁吉亚变色。却很难彻底的压服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在冷战后被西方折腾了近三十年的俄罗斯,依然还是西方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的头号敌人。

印度即使再落后,也绝不能与日韩这类国家同日而语!现在印度又是处在高速增长期,方方面面的举动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绝不能凡事都抱着轻蔑的态度来看待。比如国民素养问题,中国才摆脱落后贫困多少年?现在的中国就没有种种涉及劣根性的问题吗?老是嘲笑比我们落后的,只能给人留下暴发户与五十步笑百步的印象。并且反应出了我们的愚昧无知!(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壹说

domynews

陈岳峰个人

这里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不以他人喜好为标准

经济、商业;时政、军事;家事,国事

说爱说的话,写爱写的字,荐爱读的文

我就壹说,您姑且壹听。欢迎您推荐好文

合作请加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刘云涛
ios开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ougeccar.com/rdmz/218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