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

德全说书二战之希特勒的北非战场四


在年6月的时候,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在贾扎拉战役中再一次重创了英国第八集团军,导致后者狼狈的退回埃及。

按照丘吉尔的指令,英国留下了一支部队用于守卫托布鲁克,这个决定是根据过去的经验的运用。

托布鲁克是这个地区最好的港口城市,并且建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英国可以用港口补给,长期坚守这里,过去他们曾经在敌人后方坚守了9个月之久。

有了这样一个背后的钉子,钉在本来就很脆弱的补给线上,就会让前面的沙漠之狐寸步难行。但是英国人和丘吉尔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在年时,坚守托布鲁克的部队是坚强的澳大利亚人,而这次留守的却是大部分都是南非人和印度人。结果他们不久之后投降了,让英国人设在托布鲁克庞大的油库、食品仓库、医药仓库还有两千辆多载重卡车全部落入了德国人手中。

有了着一大批物资垫底,隆美尔就有了进攻埃及的底气,他提出放弃进攻马耳他的计划,立即乘胜追击,在英国人恢复过来之前就攻入埃及。

但是南线的德军司令空军元帅凯塞林对此不满,认为必须先进攻马耳他,打通补给线之后,非洲战场就能获得援军和更多的补给品。

双方的官司达到了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希特勒本来最初赞成凯塞林的意见,但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变成赞成隆美尔。

这个转变过程可能是受了墨索里尼的影响,因为进攻的马耳他的“大力神”计划,需要让意大利的军队——尤其是意大利的大型水面舰只承当重大的作战责任,墨索尼里担心自己的舰队受损,所以忧心忡忡,但是又不敢明面跳出来反对德国人。

当他听说隆美尔有一个不需要进攻马耳他的作战计划,立即举双手双脚赞成。

他的态度可能影响了希特勒的决定,尤其是本来希特勒就信不过意大利的作战能力。这样计划就变成了不进攻马耳他,直接进攻埃及。

我们再次回顾德国在北非-地中海战场作战的整个历程的话,会发现有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维希法国的问题,在年的停战协议签订时,希特勒认为很快就会和英国也达成停战协议,所以没有思考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没有对北非和地中海的形势作出一个规划。同时也没有给意大利这个无能的盟友一点适当的甜头,这让墨索里尼和他的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愤愤不平的开始了自己的冒险,如果当时直接把突尼斯割让给意大利的话,那么二战的结果可能大有不同。

第二问题是意大利的问题,意大利认为在法国停战协议的问题上自己受到了希特勒的怠慢,并且对德国有着深刻的戒心,反对任何德国势力深入地中海的行动,于是他们和维希法国、西班牙在年下半年组成了一个联盟,使用保守主义和天主教作为联谊工具,这个联盟想尽办法来阻挠德国的地中海攻略,这让希特勒无计可施。

但是到了年初的时候,随着意大利在北非和巴尔干两个战场上的失败,让意大利彻底降到了德国人的小跟班的地位上。这个时候墨索里尼的最高期望也仅限于如此“德国将是欧洲未来的主人,而意大利将是坐在主人最边上的位置。”

到了年,如果希特勒想要强迫墨索尼里去做什么,那么一切皆有可能,如果这个时候,德意两国联手从北非进军,攻陷苏伊士运河,进军叙利亚,那么土耳其就不得不参加轴心国。但是这个时候,希特勒已经决定在这一年里入侵苏联,这样希特勒就既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没有充分的意愿来完成进军中东的计划。

如果概括一下的话,那么在南线的问题是一步错,步步错。

因为他没有预先做准备,所以当他想要采取行动时,发现条件不够。

而当条件足够了,他又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了其他的方向上。

如果希特勒没有决定在年入侵苏联,而是静待进军地中海和中东的机会到来,那么二战的结局可能大有不同。

当然占领中东未必会让战争结束,反而可能会导致美国提前参战,就像年秋天,隆美尔一次逼近埃及的时候,丘吉尔催促罗斯福能够在苏伊士被攻克前宣布参战,以振奋英国的人士气。

当然美国什么时候参战本身没有太大价值,关键的问题是美国动员自己工业能力的速度。

从德美两国的工业生产上看,德国擅长小批量的精细生产,他们的生产线更短,工人的技术水平更高,转换速度更快,可以迅速从民用工业转入军用生产。

而美国的生产线更长,工序拆分的更细,工人的技术水平只能适应于现有生产线上的简单操作,所以转换生产更难,这也是为什么在年美国可以每一个月送给斯大林一万辆卡车和吉普车,而连辆坦克都很难拿出来,只有到了年时,美国的工业体系才全面进入战时状态,所以到底美国在年年初参战还是年年底参战都不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ougeccar.com/lsyg/5158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