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

我眼中的二战十一


白癜风早期图片 http://pf.39.net/bdfyy/jdsb/200809/8105179.html
这次讲一讲北非战场。在整个二战中,德军的主要作战方向是西线的英法盟军和东线的苏军,此外还参与过巴尔干半岛对希腊的作战,以及在北非的战事。本来两线作战就让德国人颇感吃力,何以又要加入希腊和北非这两个战场?这一切都拜“好队友”意大利所赐。纳粹德国闪击法国后,另一个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再也按捺不住瓜分世界的野心,先后对希腊和北非动手,图谋扩大地盘,建立海外殖民地。可是意大利人本来就不热衷于战争,军队也十分不给力,属于是“没有法西斯的命,得了法西斯的病”,对外作战屡屡不利,要靠盟友德国来给他擦屁股。年10月28日,意军进攻希腊,希腊是个连军工工业都没有的国家,但在数个星期里意大利人就被驱逐出希腊,此前侵占的阿尔巴尼亚还落入希军之手。年3月,德军加入战场,很快希英联军遭到溃败,4月27日雅典陷落。虽然希腊战役以轴心国取胜告终,但希特勒分兵巴尔干导致了“巴巴罗萨”计划的推迟实施,间接影响了二战的进程。非洲的战事也是由意大利挑起的,年9月13日,意军在利比亚以十倍于敌的兵力分别向埃及和突尼斯的英军发动进攻,三个月的作战取得一定成效,一度推进了90公里。但很快英军展开反攻,两个月内推进余公里,歼灭意军10个师,不过因英国政府要介入希腊战事,调走了在北非的部分军队,使得意军免于彻底毁灭。希特勒只能再次伸手拉一把盟友,而能够在此打击一下英军,也符合德国的战争策略:夺取苏伊士运河,就能控制地中海直通印度洋的通道。年2月6日,德军派出一个轻快师和一个装甲师援救北非的意军,担任非洲军团司令的,则是此前在法国战役里崭露头角的埃尔温·隆美尔。刚刚抵达非洲战场的隆美尔面对的作战条件并不好,德军两个师尚未抵达,意军士气低落,很多军官甚至已经打包了行李准备回国。但视察了前线后,隆美尔却将沙漠地带视为装甲部队大展拳脚的理想战场,在这里完全可以实现贯彻他“进攻、进攻、再进攻”的军事理念。在隆美尔的坚决主张下,意军轰炸了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线,使英军的后勤补给出现困难,德意联军稳住了阵脚。隆美尔并不打算死守防线,他要主动进攻,以改变不利的态势。而英军却以为德军立足未稳不会贸然进攻,轻敌思想导致了此后的惨败。3月15日,隆美尔指挥德意联军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给了正在调防的英军意想不到的打击,仓促后撤,德意联军迅速向南挺进余公里。随后,隆美尔决心不给英军喘息时机,他不等待兵力到齐,直接展开突击行动,3月31日,德军向梅尔沙隘道进攻,一天内就占领了隘道,并于次日占领阿吉打比亚周围区域。两星期内,英军就败退到了埃及边界,在托布鲁克留下近1个半师的守军也遭到德意联军的围困。英军获得增援后,于5月15日和6月15日连续两次发起反攻,试图解托布鲁克之围。但在兵力上特别是装甲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英军却被德军丰富的作战经验及灵活机动的战术化解,两次进攻均归于失败。不过由于德国正在筹划进犯苏联,没能给隆美尔提供多少补充,隆美尔无力实施向开罗发展进攻的计划,双方战线稳定在了利比亚埃及边界附近。因隆美尔指挥作战灵活、进军神速,擅长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等特点用兵,常常以少胜多、从被动变为主动,被冠以“沙漠之狐”的称号。而他给英国人带来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年11月18日,英军发动代号为“十字军作战计划”的反攻,双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坦克战,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英军解除托布鲁克的包围,令德军大范围西撤,但英军未能实现歼灭德意联军这一目标。隆美尔退到阿盖拉防线后,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增援。年1月21日,德意联军发动反攻,半个月里推进公里。5月底,英军的格查拉防线被突破,德军很快再次进逼托布鲁克。尽管该要塞有大量武器和粮食储备,但驻守的3.3万英军失去了作战的勇气,向德意联军投降。这是盟军在非洲战场最为惨重的失败。因为这次胜利,51岁的隆美尔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衔。此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正在华盛顿访问,多年后,他对托布鲁克陷落的回忆依然不堪:

“这是我在战争期间所能回想起来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如果这就是沙漠军团士气的典型,那么对于发生在北非的灾难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隆美尔乘胜追击越过利、埃边界,于6月30日抵达埃及的阿拉曼,由于盟军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德意联军因力量不足被迫停止进攻,双方在阿拉曼地区进入相持。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北邻地中海,离亚历山大港和开罗很近,是屏护埃及腹地尼罗河三角洲的重要战略要点。这里是隆美尔达到军事生涯顶峰之地,同时也是他折戟沉沙的战场。处于漫长补给线末端的非洲军团,因补给线经常遭到英军的空中打击,越来越感到后勤补给的困难,而英军不仅靠近基地,又从美国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军事装备援助,尤其是谢尔曼这样的新式坦克,这样隆美尔在兵力和装备上就已处于下风了。年8月4日,丘吉尔任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为第8集团军司令,指挥北非的战事。这位比隆美尔略长几岁的将军,和隆美尔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两个人的性格都很孤僻,通常是敌人多于朋友;他俩都很专横傲慢,在听命于别人时,都像一匹难以驾驭的烈马,而当他们获得全部指挥权时,却又都是头脑清醒和最有独到见解的优秀指挥官;两个人都喜欢体育运动,并且都不抽烟、不喝烈性酒,注重保持身体健康。以及,两个人对于爱情无比忠贞的态度。隆美尔在20岁时认识了他的一生所爱——17岁的露西·莫林,他对露西倾注了毕生的爱意,在军队里的几乎所有闲暇时间都用在了给露西写情书上,即使在北非战场,隆美尔每天都要给露西写一封信,有时甚至是几封,战后,露西保存了余封隆美尔从北非寄来的信件年10月14日,隆美尔为保全自己的爱妻和唯一的儿子,选择服毒自杀,用生命完成了对露西的誓言。蒙哥马利则是39岁时在瑞士邂逅了一生唯一的爱侣贝蒂,贝蒂的丈夫在一战中阵亡,留下两个男孩,但她的坚毅温柔深深吸引了这位位高权重的将军,将军则用军人式的承诺打动了贝蒂。婚后两人生下一子,但一起生活了仅仅十年,贝蒂便因败血症撒手人寰。蒙哥马利在葬礼上用一个军礼而非眼泪送别了贝蒂,从此再没有对任何一个女人动过心,即使是丘吉尔的劝说也无法改变,直到年,他到了天堂和他的贝蒂重逢。两位当世名将在战场上的正面交锋是极为罕见的,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两人北非战场并非是势均力敌的较量。虽然隆美尔和蒙哥马利一样对后勤供应极为重视,但在年秋天,与英军在北非日益增加的力量相对,纳粹德国在斯大林格勒陷于困境,隆美尔能得到的支援少之又少。情报方面,隆美尔更是处于绝对劣势,英国谍报机构在不断侦破德军情报的同时,还通过欺骗的方法让隆美尔以为意大利人在泄露情报,使德意联军产生嫌隙。有人说,“隆美尔就像被蒙上了双眼在和蒙哥马利决斗”。英军几个月的战役工作准备骗过了德国人的眼睛,他们悄悄在北方布置好了弹药库、油罐、粮仓以及装甲部队,而假的输油管道和吉普车伪装成的坦克让德军误以为战斗会从南方发起。最糟糕的是,英军发动对阿拉曼的袭击时,隆美尔正在德国看病。胜负之数,在战役打响前,早已分辨明了。这是蒙哥马利报敦刻尔克之仇的绝好机会。年10月23日,即“D日”,这是一个平静而晴朗的月圆之夜,“轻足行动”在门炮连续五个半小时的炮击后开始实施,英军出动第30军团的步兵进入“恶魔的花园”(轴心国布设的反坦克地雷的外号),由工兵扫除地雷,给装甲部队开辟一条安全通道,然而由于雷场面积太大,直到24日清晨也未能打开通道。盟军的空军在一天里出动多架次飞机,但地面部队的进展十分缓慢,傍晚,澳大利亚装甲部队和德意军的装甲部队展开坦克大战,当晚双方一百多辆坦克有一半被击毁。另一边,英军的第51师用步兵和德军装甲部队作战,两天激战后,英军以极大的伤亡代价夺取了基德尼山脊。25日夜,隆美尔回到了北非前线,他发现德意联军损失严重,口粮不足,士兵们大面积生病,最严重的是油料缺乏,储备只能够支持三天。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盟军的进攻还是被抵挡住了。在隆美尔的脑海里,想要取胜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进攻,他判明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北线,26日,隆美尔下令装甲部队沿着拉赫曼小道从南方推进,进入战场和盟军展开决战。事实证明,这样的进攻无疑是巨大的冒险,一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夺取阵地,装甲部队在一片开阔地上遭到盟军空军的肆意打击。经过数日的激战,双方损失惨重,但谁也无法攻破对方的防守取得决定性胜利。27日,进攻不利的英军甚至出现了误伤友军的混乱情况,德军一度发起反攻,盟军险些支撑不住,幸好德军自行停止了攻势。在丘吉尔的抱怨“我们真的不可能找到一个能打赢战斗的将军吗”下,一个好消息传来:意大利向非洲运送油料的轮船被英国海空军击沉,隆美尔的部队将无法得到有效补给了。无法撤出战场的德军只有在阿拉曼战斗到底一条路了。30日,在源源不断的支援下,盟军终于打开了突破口,澳大利亚第9师推进到铁路南方的一处名为“汤普森的岗哨”的据点,并进抵沿海公路,隆美尔试图驱赶这股部队,但战斗只能带来大量人员和装备的损失,无法夺回丢掉的阵地。隆美尔意识到,自己在阿拉曼败局已定。11月2日凌晨,盟军开始实施“增压行动”,数小时炮火准备后,新西兰军队展开进攻,第9装甲旅在付出75%的人员伤亡和多辆坦克的损失后,终于在德军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正午时分,阿恰齐尔山脊战斗开始了,这是阿拉曼战役中规模最大、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场坦克大战。英第10军团由雷蒙德·布里格斯率领的第1装甲师对德军展开全面压倒性攻势。沙漠在热浪中抖动,尘土之中,到处都是剧烈的爆炸,最终,双方损失了大约同样多的坦克,但这个数量对于英军来说只是一小部分,对于隆美尔来说却几乎是全军覆没。当晚,轴心国部队只剩下32辆坦克还在前线,守着孱弱的防线。隆美尔给希特勒发送电报,说他的部队已不堪一击,请求撤退,但元首却希望他再多坚持一下,最后,隆美尔选择违抗命令率部队大规模撤退,而接任“非洲军团”司令的冯·托马则留了下来,和仅剩的几十辆坦克并肩作战到底。11月4日,盟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冯·托马坐在指挥坦克中亲临指挥,直到最后一辆坦克被摧毁。最终,冯·托马独自一人站立在他自己那辆燃烧着的坦克旁边,成为了盟军的俘虏,这里后来被称为“德国坦克坟场”。11月6日的大雨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隆美尔命令扔掉武器装备全速撤退,逃脱了盟军的追击。7日,大获全胜的蒙哥马利下令停止追击。至此,阿拉曼战役宣告结束。此次战役,轴心国方面损失了4个德军师,8个意军师,伤亡2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坦克辆、大炮数千门。盟军也损失巨大,伤亡2.3万人,损失坦克辆、大炮门。尽管未能全歼德意联军,但阿拉曼战役的胜者毫无疑问是盟军,此后,北非战场呈现出盟军占据优势的态势,因而,此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战场的转折点。法西斯军队在非洲战场就此走上了下坡路,年3月,盟军发起了意在全歼轴心国“非洲军团”的突尼斯战役。至5月13日,盟军将轴心国势力彻底从北非驱逐,俘虏德意联军25万人(一说10万人)。至于隆美尔,从突尼斯战役开始前,他就已被召回德国,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里除了养病,几乎都是赋闲状态,直到年底他才开始接手“大西洋壁垒”的防务,以阻止盟军的登陆作战。年底年初,世界各个战场上都发生了形势的逆转,除了欧洲东线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在瓜岛的惨败也使其彻底失去了战场的主动,从此无力与美军争锋。这一时期间的三个战役,成为了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各个反法西斯国家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作战后,终于开始逐步走向胜利。隔壁老王本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ougeccar.com/rdmz/5128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