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哪些危害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13/6326476.html7月15日,在法国尼斯街头,人们在袭击事件发生后紧紧相拥。新华社/法新
作者:戴盈
距离“11·13”巴黎恐怖袭击正好八个月零一天,浓重的阴云飘向了尼斯这座以阳光著称的南法小城。
年7月14日,夜,艾菲尔铁塔的上空绽放着绚烂的烟火,点亮了巴黎深蓝色的天空,舒缓了法国平稳度过欧洲杯赛事所紧绷着的安保神经,人们的兴奋之情还没从早上香榭丽舍大道国庆阅兵游行的隆重而欢乐的气氛中散去。
法国国庆阅兵后,士兵把孩子们抱上坦克车。张敏摄影
法国国庆烟火
距巴黎近公里以外的南部海滨城市尼斯,在近乎一样美丽的烟花之下,却至少有80多人丧命。
据媒体报道,一辆白色卡车冲进了英国人漫步大道,碾压行人“如同玩保龄球”。司机还下车扫射人群,直至自己被当场击毙。从现场的照片看,不少死伤者横卧在道路当中,发动袭击的白色卡车布满弹痕。还有慌不择路的多名跳海逃跑者随后被救起。
7月15日,尼斯袭击现场的一具遇难者遗体。新华社/路透
尼斯位于法国南部。图片来自英国《卫报》
血色英国人漫步大道
英国人漫步大道,尼斯城主要的景观大道,面向地中海、四季花开,一路通向天使湾(BaiedesAnges)湾畔。大道长达5公里,艺术画廊、商店及豪华饭店分布于两侧。
尼斯英国人漫步大道
这里最初不过是海边泥泞、布满岩石的小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由尼斯的英国侨民募款修建而成。英国日照不足,能晒出古铜色健康肌的法国南部地区,常年以来是英国人心目中的时髦去处。尼斯正是这样一座位于蔚蓝海岸兴旺的小城。
拥有丰富罗马遗迹和普罗旺斯地区建筑风格的尼斯,其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城(VieuxNice)和港口,具有意大利特色,餐厅、夜总会和美术馆映衬着古朴的老城墙;第二部分是19世纪所建造的城中区,也就是在英国人漫步大道后面的区域;第三个部分则是可眺望城市北方的希米耶区(Cimiez),此为罗马人和维多利亚女王的最爱。
7月15日,在尼斯街头,法国尼斯街头,法国警察、消防员和救援人员在袭击现场工作。新华社/法新
年夏天,笔者曾坐着法国朋友驾驶的汽车沿英国人漫步大道开过,与不少豪车擦肩而过。朋友说,这里除了各地游客,就是四面八方的富豪云集之所。在此住宿一晚房价不菲,许多中国旅游团更偏爱选择尼斯一日游。
巴黎气象纵横开阔,塞纳河绵延流长载着一部欧洲史,相比之下,尼斯流露出一种慵懒的富养千金的气息,不曾想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一夜之间换上了肃杀、悲伤的景色。
突尼斯裔司机和北非移民
巴黎与北京夏季时差6小时,袭击发生在中国人的睡梦之中,醒来朋友圈里已经被震惊和祈祷刷屏,大家纷纷询问在法国求学、工作、游玩的亲友是否平安。
推特上RechercheNice尼斯恐袭后的寻亲贴
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全国讲话,将这次“屠杀”评价为惨无人道的恐怖袭击,在遇难者中,还包括多名未成年人。据法新社报道,白色卡车的司机的身份在事件发生不久后就被认定为一名突尼斯裔法国人。
法国穆斯林协会和巴黎大清真寺在次日凌晨各自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恐怖袭击刻意选择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庆日,同时呼吁全国人民在恐袭面前要团结。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在法国拥有庞大群体的北非三国移民问题,已经生长为法国文化中尖锐的骨刺。
最初一次大规模的迁移要追溯到年,阿尔及利亚脱离法国殖民的八年独立战争结束,史称“黑脚”的法国人回潮,他们是生活在当地的基督教徒和犹太人。据当年马赛市长回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被运到马赛港口。这也就此拉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北非向法国移民的浪潮。
阿尔及利亚战争后“黑脚”回潮
从地中海的此岸到彼岸,其间所隔绝的并非只是冰冷的海水,还包括肤色、种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差异,融合缓慢而艰难。
萨科齐在总统任上就曾提出禁止妇女佩戴从头到脚的纱巾,这项针对穆斯林风俗的政策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外界的巨大争议,其是否触犯宗教自由成为了法国报纸、电视、互联网舌战的话题。而这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已积重难返:多年以来,伴随着失业率上升,移民治安问题屡被诟病;法国(原住民)人口出生率下降,移民后代在法国人口所占比例上升,这个群体因长期感到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而充满不公平感。这些深层次问题缠绕、纠结、无解。
奥朗德上台后,其外交政策向美国靠拢,在国际反恐行动中采取强硬的姿态,加剧引发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不满和血腥报复,他们伸向法国底层移民的触角也日益活跃。
令人刺痛的“法国籍”恐怖分子
年秋,巴黎,笔者初来乍到,在卢浮宫前的广场和莎特来地铁换乘大站遭遇手持冲锋枪的宪兵时,不禁心头一跳。日久却发现,在这个铁路、地铁站没有安检、买票靠自觉的国度,承平已久的景象才是市民日常的风景。
如今尼斯之夜,恐怖势力的恶爪伸向毫无政治色彩的小城,拉扯着历史向另一方向驶去,而宁静在大半年前就已被打破。
年11月13日,巴黎遭袭。当晚,在巴黎共和国广场附近先后发生至少6起枪击爆炸事件。
巴塔克兰音乐厅是伤亡最惨重的地点,死难人数超过人。当时,能容纳人的剧院座无虚席。当欢乐的人群沉浸在美国摇滚乐队的精彩演出中时,恐怖分子则开始了一场针对平民的赤裸裸的屠杀。
IS第一时间跳出来声称对袭击负责。然而,在部分凶手身份曝光过程中,法国国籍背景格外刺目。其中,出生在巴黎的28岁法国人萨米·阿米穆尔参加袭击巴塔克兰音乐厅的恐怖行动。几年前,他曾试图前往也门“圣战”未遂,被法国反恐警察监视。根据法国检方的报告,萨米·阿米穆尔在年秋天逃脱警方反恐监视,被国际通缉追捕。
另有确认身份的3名恐怖分子也均是法国人:29岁的伊斯梅尔·奥马尔·莫斯特费,参与袭击巴塔克兰剧场;居住在比利时的20岁青年比拉尔·哈德非,在法兰西体育场周边引爆身亡;以及同样居住在比利时31岁的布哈伊姆·阿布德斯拉姆,在伏尔泰大街引爆身亡。
年国庆节,当巴黎加强了警戒,恐怖袭击的“飞弹”却击中了千里之外的尼斯,这次又是一个法国人行凶。
如此反复的剧情,像一个阴魂飘荡在法兰西上空。眼见着一池浑水翻滚起来,何时人们才能重回那个宁静无忧的年代?一切还是一个未知数。
(未注明来源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高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ugeccar.com/rdmz/510781.html